在开始之前,先回答一个问题,下面这个图里,哪一个图更“平衡”“稳定”?
如果没有答案的画,让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,来看看什么是平衡?
视觉平衡是以视觉中心为支点的视觉意义上的平衡。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跷跷板,两头要总体保持平衡,要一样“重”。
那么,在视觉领域,哪些因素会影响平衡?
比如:重量、大小、位置、颜色等等。简单的说,复杂的比简单的重、大块的比小块的重、深色的比浅色的重、艳丽色的比淡雅的重、紧凑的比松散的重、上面的比下面的重。
大小&重量方面,如图:
这其实很好解释,有生活经验或者学过基础物理的都能理解,大的重。要让两边平衡,增加或减小两边的重力就可以,或者根据杠杆原理调节远近。
事实上,很多时候,平衡与否与现实中的力学类似。但它与现实中的力学并不完全一样,因为还有心理因素影响。例如,位置。
在力学中,会像杠杆原理一样,离中心点越远的越重。但是,在心理层面上,位于画面中间的位置,肯定就比位于边缘的位置更重,原因也很简单,它看起来稳定平衡,处于视觉中心。现在娱乐圈喜欢抢C位,为啥?中间的更容易被关注呀,所以压得住场。
除了这个,还有上下关系的视觉感受。
高的元素因为拥有更多势能,所以感觉更重。要平衡这种感觉,就要让下面的元素变得更大或者换成更重的颜色。所以,我们可以适当分配一些重量给下面的部分。
事实上,在很多字体里(例如3和8)看起来虽然上下部分一样,但实际上,上面部分都小于下面部分。
还记得一开始,我问的问题吗?那两个图,哪一个更稳定?这里答案就来了:左边的更稳定!
因为在画面中的轴线上的点也相对稳定,即使它们没有中心点那么强力的稳定,也比别的点上稳定一些。如图所示。
从图中可以看到,圆到每一边的距离至少两两相等,当圆心与正方形中心重叠时,圆到4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。这无疑会相对稳定。
如果还是不理解,我们可以用手遮住一幅,只观察剩下的一个,仔细感受一下~
另外,画面边框与中心点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吸引力或排斥力。这种感觉像软件力的磁力吸附一样,到了某个地方就感觉物体被吸附或排斥到一样。
靠近中心点时,总感觉圆应该往中间点去才对,被中心点吸附。而在边框时,感觉很极端,在往前一步就要出画了,所以想极力的往画面里走,远离边线。而在中见点和边线的中点却是这三个中最稳定的。
结合以上,在具体运用时,除了要考虑力学,还是考虑心理因素,综合综合。
另外,颜色也会影响视觉平衡,红色就比蓝色重一些,暖色比冷色重,深色的比浅色的重、艳丽色的比淡雅的重。
那么,平衡是不是就是对称?为什么平衡能打破呆板?
对称一般是平衡的,但平衡不一定是对称的。如果大家为了追求平衡而一味对称,会显得很无聊,显得毫无生气和变化。
平衡之所以能打破呆板,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整体平衡,而不是绝对对称。
如图,左边的大元显然和右边不对称,且看起来很重,因为体积大。但画面看起来却是平衡的,因为右边有两个虽然小,却合理分布的圆,右边的两个小圆,和左边的大圆形成了平衡。同时也打破了对称的呆板,画面变得更加活泼和有趣了。
另外,由于阅读习惯从左到右,右边的部分总是比左边的感觉更重一些。
视觉平衡怎么运用到PPT里呢?
1、利用视觉平衡,打破拘谨呆板的构图,让画面变得活泼和有变化,同时,又不至于让画面脱离束缚,让人感觉不舒服。
2、利用小的装饰元素来平衡左右画面,同时丰富画面;
3、利用颜色等等来潜移默化影响认知。比如用视觉感受更重的颜色来突出某个数据等等;
4、适当调整元素位置,让画面看起来更好看,而不是像随意摆放的。例如,左右对齐等等。同时,不同的位置也表现出不同的感觉,比如中心点很稳,而在别的地方可能更有动势;
其他的应用方式就靠各位自己开发啦~
最重要的一点:
虽然大多数时候我们追求的是平衡,因为符合我们的习惯和认知。但也有为了特殊目的最求非平衡的情况。另外,在做PPT时,其实做个大致平衡就行了,不用太过深入。我觉得更重要的是,利用视觉平衡去制造非对称,让画面变得灵动,变得不那么前篇一律。
以上~